高質量轉型背後:渤海銀行的“輕”與“重”| 行業觀察
2年前

【摘 要】在轉型的過程中,要理性面對輕型銀行的“誘惑”,深刻把握其背後的邏輯與規律。“輕”“重”是手段和路徑,價值創造才是終點

文|吳霏

編輯|張靜

受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商業銀行依靠規模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爲繼。在此背景下,包括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渤海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紛紛提出“輕型銀行”發展战略。一時間,“由重變輕”成爲行業熱詞,並延續至今。

但需要注意,輕型銀行轉型的前提依然是重投入、重服務。有業內人士直言,“沒有重就不會有輕。對一般銀行而言,重是輕的基礎,且必定是先重後輕。”

2021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趨於常態化、全球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等情況,業內關注,在向“輕型銀行”轉型過程中,中小銀行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3月29日,渤海銀行(9688.HK)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整體實現穩步發展:截至2021年12月末,總資產達到15827.08億元,增幅13.58%;實現營業收入291.94億元,實現淨利潤86.30億元,同比增長2.19%。

與此同時,資產質量保持持續穩定。根據年報,截至報告期末,渤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爲1.76%,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認爲,在“輕型銀行”战略指引下,渤海銀行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當前,“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但對於微觀中的某一家銀行而言,在轉型的過程中,依然要理性面對輕型銀行的“誘惑”,深刻把握其背後的邏輯與規律。“輕”“重”是手段和路徑,價值創造才是終點。

不久前,渤海銀行行長屈宏志亦撰文闡述,銀行之“輕”,要義在於以客戶爲中心,強化服務價值導向,從資金中介轉變爲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渤海銀行要通過提煉和借鑑先進商業銀行的經驗和實踐路徑,探索構建以“七輕”爲核心的“輕銀行”轉型發展體系。

“七輕”具體是指以客戶爲中心,以價值創造爲導向,堅持“輕資本佔用、輕資產發展、輕風險偏好、輕網點布局、輕資源消耗、輕運營模式、輕流程滯重”的轉型體系。

爲了在價值創造之路上持續邁進,渤海銀行將如何推動“輕”“重”齊頭並進?對於這家年輕的全國性股份行來說,“輕”的是什么,“重”的又是什么?

重科技:人員與投入增長均超65%

回溯輕型銀行發展歷程,可以將其核心訴求和轉型目的概括爲:讓盈利增長擺脫邊際投入產出遞減的窘境,擺脫對規模、資本、資源投入的线性依賴,形成一條“非线性增長曲线”。其內涵包括但不限於:更少的資本消耗、更集約的經營方式、更敏捷的管理手段、更高效的投入產出……

毋庸置疑,輕型化轉型離不开科技的支持。有銀行業人士指出,要真正實現“輕經營”和“輕管理”,就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基於此,有頭部股份制銀行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並把探索數字化經營模式作爲轉型下半場的主攻方向。足見科技在銀行輕型化轉型中的重要性。

無獨有偶。近年來,沿着“輕銀行”發展方向,渤海銀行持續在科技領域發力,緊緊圍繞“中台架構、數據驅動、智能運維、敏捷高效”的金融科技轉型工作思路,加快推進該行“持牌金融科技公司”轉型工作。

渤海銀行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或可從如下數據中一窺端倪。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渤海銀行信息科技部在冊人數共709人,同比增長75%。值得一提的是,該行科技人員佔比在2021年末達到7.32%。另一方面,渤海銀行全年科技投入9.45億元,同比增長68.75%。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該行完成信息科技“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建設了金融科技轉型與中台架構設計、新版手機銀行App、“風險30+”等重大工程;持續推進數據治理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湖倉一體的大數據平台、對公業務自動審批模型等重要項目建設,全面促進向數字化銀行轉型。

需要注意,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輕銀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科技雖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能盲目追尋前沿技術本身,而忽視業務發展的根本邏輯。多名銀行業人士認爲,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深度融合,才能實現經營管理的全面升維和範式轉換。

渤海銀行是如何將技術與業務有效結合,實現1+1>2的效果?

以該行普惠金融業務爲例,據了解,借助金融科技,渤海銀行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大數據的作用,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全面匯聚不同渠道信息,結合客戶的業務鏈、信息鏈進行節點梳理,促進經營模式實現“线上线下融合”。同時,按照小微企業用款“小、頻、急”的特點,優化結算、存款、票據、國際業務,實現申貸、審批、還款等服務的线上化、自動化。

在產品與服務層面,渤海銀行通過打造“1+N”圈鏈方案產品,創新業務模式、風險措施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的批量授信機制。同時,發掘核心企業、互聯網頭部公司、商圈、市場、政府大數據平台等信息中樞,實現授信業務的批量化營銷。

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渤海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594.8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29.70億元,增長62.91%;普惠金融貸款客戶14.62萬戶,比上年新增6萬戶。

科技對零售業務板塊的賦能效應亦在顯現。2021年,渤海銀行零售銀行緊密落實“四五”規劃,拓展“大客群”、搭建“大平台”、構建“大生態”,持續推進“輕舟計劃”,推動數字化與零售業務的深度融合,一體式風險管理與產品創新的協調發展,零售業務持續發揮着全行“战略突破型業務”的作用。

年報顯示,2021年,該行零售條线實現營業收入103.52億元,同比增長20.13%;零售存款總額1349.32億元,同比增長32.36%,增速在12家股份制同業中排名第一。

“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是深入的、深刻的和深遠的。未來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都要因之而重檢、重塑、重啓和重構。”屈宏志說。

重生態服務:價值爲錨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往“輕銀行”的路上,僅有數字化是不夠的。麥肯錫曾在報告中指出,“數字化+生態圈”是銀行業轉型的必然路徑。

所謂“生態圈”,對銀行而言,精髓在於通過“金融+場景”的方式服務客戶端到端的金融相關需求。銀行從客戶潛在痛點出發,挖掘一系列解決客戶痛點的場景和機會,從而將金融產品全方位、無縫插入客戶旅程端到端的相關場景中,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銀行較早意識到生態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提出建立以开放和生態合作爲核心的“生態銀行”,並率先提出“共生共建”模式,實現與合作夥伴的場景共建、數據共享、價值倍增。

近年來,該行“生態銀行”持續進階。年報顯示,2021年,渤海銀行生態銀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以面向全用戶、貫穿全時域,將金融服務進行解耦整合、模塊封裝,通過API服務、H5、小程序、金融雲服務等多種方式,开放產品與服務、交易與流程、數據與算法、鏈接行業生態。

另一方面,完善“走出去、請進來、共生共建”體系建設。搭建產品貨架,將渤海銀行信貸類、財富類及代銷產品進行適網化、標准化包裝及輸出,將金融服務及產品融入場景等。

得益於此,在資產規模實現兩位數增長的同時,渤海銀行存貸款規模均再邁新台階:報告期內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人民幣9379.0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16%;吸收存款人民幣8359.2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25%;存款的增加同步帶動負債總額的上升,報告期內,該行負債總額人民幣14761.4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41%。

可以看到,無論是數字化轉型,還是“生態銀行”的構建,其最終目的都是指向——在爲用戶服務過程中,提供更高的價值和更好的體驗。

這方面,渤海銀行持續在探索。比如2021年通過客戶洞察,深挖客戶金融場景需求,以鉤子產品將生態客戶向线下網點引流,提升客戶活躍度和留存度,形成對整個圈鏈、行業及生態客戶的覆蓋和經營,推出线上金融服務營業廳“雲網點”,並將其打造爲新的業務增長極。另據了解,自實施數字化战略轉型以來,渤海銀行離櫃業務率已超過90%。

與此同時,渤海銀行全力推進新版手機銀行建設,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實現生態銀行經營服務能力的升級。再者,積極響應共同富裕、鄉村振興、適老化等國家战略,不斷加大下沉市場的推廣及服務能力,整合帶有地域化、用戶差異化的服務。

根據年報,報告期內,渤海銀行推出便民利民惠民品牌“渤攬惠”,在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政務民生和消費生活等領域持續引入高質量、具有品牌效應的生態合作夥伴,形成“一行一場景、一城一特色”的客戶本地化專屬服務。同時,針對老年客戶推出“長輩版”,字體更大、操作便捷,集成全局語音導航、一鍵求助等定制功能。

多名業內人士直言,在以“七輕”爲核心的“輕銀行”轉型思路下,渤海銀行在數字化轉型、生態銀行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差異化發展路徑,且頗見成效。未來,只要秉持以客戶爲中心,強化服務價值導向,該行高質量發展的護城河將進一步拓寬,長期成長可期。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高質量轉型背後:渤海銀行的“輕”與“重”| 行業觀察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