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時報》近日報道,有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已开始與印度政府討論在該國建立汽車工廠,年產能多達50萬輛電動汽車,售價從20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7.46萬元)起。有消息稱,這將是一款全新車型。
據《印度時報》本月早些時候報道,特斯拉代表在討論潛在的印度工廠時提到的 2 萬美元電動汽車,將比其目前最低價的車型 Model 3 便宜 25%
目前,特斯拉在海外有中國上海和德國柏林兩座工廠,在今年3月的特斯拉投資者日活動上,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還宣布將在墨西哥建廠。所以如果印度有關消息屬實且能落地,那么印度工廠可能將成爲特斯拉在海外的第四座工廠(不過,法國、加拿大等也在爭取與特斯拉合作建廠)。
其實,特斯拉多年來一直關注印度市場,希望讓印度政府降低關稅,先通過進口的方式在印度賣車,以測試印度市場的需求,但印度政府則堅持要求特斯拉在本地建一座超級工廠。所以,特斯拉去年放棄了進軍印度市場的計劃。
但是,上個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讓一切开始有了轉變。
6月20日,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紐約見到了正在美國訪問的莫迪。根據媒體報道,兩人對話的主要話題可能是圍繞在印度建立制造工廠以及探索電池生產的潛在激勵措施。同時,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發推文稱,莫迪邀請馬斯克“探索在印度投資電動汽車和快速擴張的商業航天領域的機會”。
馬斯克也在會面後表示,莫迪正在推動特斯拉進行“重大投資”,並補充說預計很快就會宣布這一消息。“印度在可持續能源未來方面擁有巨大潛力,包括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他說道,“我相信特斯拉將進入印度,並將盡快進入印度。”
具體有多快?早在5月份,馬斯克就表示,特斯拉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選擇新工廠的地點,並補充說印度是一個可能的選項。也是5月份,特斯拉公司的高管代表訪問了印度,和印度政府一些官員進行了交流,從而重新开啓與印度政府的對話渠道。
如今,印度媒體再度放出特斯拉建廠消息,可見合作正在深入推進中。
特斯拉這樣的選擇自然有原因。目前印度已經成爲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僅次於中國、美國。同時,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將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的紅利,也將爲印度帶來勞動力吸引力和更強的汽車需求。
此外,印度也爲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在2020年—2022年期間,印度政府共對電動車行業派發了1萬億盧比(約880億元人民幣)的補貼。不僅如此,印度還規劃在2030年前實現全國範圍內的電動車銷售,並爲該目標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等多項政策。而目前印度市場上,無論是佔據絕對優勢的日韓系車企,又或是印度本土車企,都不是以擅長電動車而著稱。
所以,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衆多車企雄心勃勃地准備大舉進軍印度市場。但是,在看到印度機遇的同時,不少車企也體會到了“印度特色”,比如今年4月,在部分車企在印度推出“價格战”的時間點,印度政府突然提高進口汽車關稅,以“促進”本土汽車工業的發展。
按照印度關稅體系,4萬美元以下進口車關稅爲60%,4萬美元以上的關稅高達100%。也就是說,即使是最便宜的特斯拉Model 3(海外售價超過4萬美元),需要繳納100%關稅。
而且,從過往記錄來看,印度政府常在課稅等方面有意刁難外企,此前進入印度市場的知名企業,大都已經縮小規模,或退出印度市場。
此外,考慮到印度相當薄弱的汽車工業基礎,印度電車市場藍海潛力巨大的背後,也側面反應其供應鏈市場的不完善。也就是說,特斯拉很難實現徹底的本地化生產,比如用於汽車生產的零部件就很難得到滿足。印媒報道稱,印度政府試圖說服特斯拉支持印度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強調印度擁有經驗豐富的老牌企業。據《經濟時報》報道,參與談判的政府高官“敦促特斯拉考慮從印度的生態系統中採購”。
這個矛盾一時難以解決,甚至可以說,由於經商環境不夠穩定,印度“逼迫”外企“本地化採購經營”早就是人盡皆知。所以,早前許多車企先後試水印度市場,均未有結果。美國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因巨額虧損已退出印度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印度公司或辦事處。而印度總共大約只有1.2萬家外企。印度跨國企業注冊數量,已經從每年200家縮減至不到70家。
如今,特斯拉還在和印度政府在關稅減免和當地設廠中“相互拉扯”,但7月13日,印度稅務局長曾明確對對路透社表示,印度稅務部門並未考慮對特斯拉公司實行“任何關稅豁免”。
但印度一定是“开出好價”的,因爲如今印度對於恢復經濟的愿望迫切,特別是受疫情、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影響,印度經濟層面受到重創,急需刺激制造業以期慢慢恢復元氣。
特斯拉在這場博弈中究竟拿到什么好牌,只能靜待結果揭曉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特斯拉或將赴印度建廠 是妥協還是得利?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