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品牌出海,如何逆勢突圍?
1年前

出海大浪洶湧,外貿人如何迎難而上。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陶路

跨境出海,輕舟還未過萬重山。

外需變弱,不少出海企業正積極尋找新增量,盡管B2C跨境電商如火如荼,但在主流B2B外貿大軍面前,仍是冰山一角。

巨浪之下,外貿B2B商人一手連接國內供應鏈,一手連接海外供應商,感知更爲明顯。

大疫期間,國內制造業比海外更早復蘇,需求火爆。2021年我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的總值達到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創近十年來歷史新高。這一年出海淘金的熱度更是達到了頂峰。

沒想到僅僅一年半,海外形勢急轉而下,2022年進出口總值增速降到了7.7%;近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進出口總值增速已掉到0.4%(按人民幣計算口徑)。如果按美元計算,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4萬億美元,下降6.1%;其中,出口1.94萬億美元,下降5%。

大潮褪去,洗牌悄然开始,誰也難以“獨善其身”。用一位義烏產業帶頭部商家對鯨商說的話:“如果現在誰還說出海形勢一片大好,那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裏,自欺欺人!”

而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真正的強者勇於迎接全新的挑战。面對宏觀環境,外貿人沒法妥協,唯有積極尋找新出路,通過數字化手段“降本增效”的轉型迫在眉睫,在海外傳統經銷模式基礎上,走出品牌升級之路。

降本增效下的外貿新挑战

海外經銷商的訂單量減少,“客戶本身不存在流失,只是採購需求的轉移或消失。”義烏鴻赫貿易總經理劉嵩說道,“關鍵還是終端消費者手上沒錢了。”

在鯨商進行的義烏品牌出海聯盟“生意增長”調查問卷顯示,關於今年面對的主要挑战,全球經濟下行導致購买力下滑的因素成爲榜首,有68%的受訪公司表示有明顯體感40%選擇了外商來线下數量有限,36%是中美貿易战俄烏战爭,24%是不會運用互聯網、數字貿易及電商平台。

疫情期間海外市場不斷放錢。面對“不勞而獲”的救濟金,還有居家的生活开支,歐美消費者开始大量揮霍、肆意囤貨。疫後補助停發,更慘的是擁有世界上最頂尖高科技人才的硅谷也爆發裁員潮,就業環境變差。

貨幣超發,疊加能源價格上漲和財政刺激,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變高,消費者开始捂緊錢袋子。

學會應對宏觀大環境是企業的必修課,反應最快的是直面消費者的海外經銷商,大幅的降本增效也給外貿企業的供應鏈提出了新的要求。渠道的採購價並沒有隨着物價上漲,反而下降了。“羊毛沒有完全出在羊身上”,中國工廠也在爲通貨膨脹买單。

察覺到危機的下遊工廠,產能迅速減少,供給甚至比市場需求收縮更快,工廠出現了兩極分化。“忙的忙死,闲的闲死”,頭部的單子不一定在增加,但开支和人員始終在減少。之前環境好,可能兩倍三倍地增加產能。現在環境不好,產能可能只有原來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貿易本身就存在壁壘,基於頭部原有的信任和交付能力在經銷商方面的深入,新工廠想要和經銷商合作變得更難了。

用工、支线物流的成本不斷上漲,輪船上的集裝箱從“一箱難求”到“空置堆積”。2023年的海運費大跌,受益的並不是外貿商。

“海運成本不是我們生產方承擔的,一般都是轉嫁給B端的,由購买者承擔。海運大幅漲跌不是常態化的,只是某一個環節而已。海運費的上調,會讓購买者的對需求或質量把控更加嚴苛精准。”義烏鴻赫貿易的總經理劉嵩說道,“真正的影響到我們這的是人工的增長、(支线)物流的增長。

“今年來看,我們的客戶結構出現很大變化,湧現出很多當地電商美客多的商家。原來我們的客戶群體電商類的客戶佔比較少。”義烏銘富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敏說道,“電商的小單量的業務增加,運營難度變大了。本來一個工作人員可以服務三個客人的,現在只能服務一個。”拉美當地供應鏈薄弱,中國工廠正在滲透當地電商商家。

相比之下,拉美和非洲地區是新興市場,上半年增速喜人,也面臨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挑战不減。“從2020年开始到現在爲止,西非總共發生了七次政局變化。”義烏東岸進出口公司創始人林傳漫表示,“最近這次,我們有75個集裝箱,現在還在碼頭那邊,無法運輸。”

海外國家的政局不穩定因素,導致經營安全無法保障。“想要在非洲扎根的話,品牌推廣的投入成本非常低。更多的花費是要請安保公司,也就是當地所謂的僱傭兵,來保障自己的安全。”義烏東岸進出口公司創始人林傳漫說道。

當地人接受高等教育程度較弱,和經銷商的溝通效率變低。支付體系的困難,也讓最終結算變得不順暢。

義烏東岸進出口公司創始人林傳漫說道,“現在西非的這個終端市場就是削弱了很多,是因爲他們的經濟非常依賴歐美地區,主要通過出產礦石油。歐美購买力下滑之後,西非外幣儲備面臨危機。外貿交易錢款難回到我們中國。”

強者從不抱怨大環境

寶娟年畫創始人樓寶娟,從事跨境貿易20多年了,她面對鯨商採訪感慨道:“以前一款產品我們定什么價,外商就接受這價格,現在他們在國外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不得不比價,瘋狂壓我們的價格。”

面對壓力,外貿公司开始了多項積極應對措施,前端搶客戶,後端降成本。

今年搶客人更加激烈,我們的客人都不敢住進其中幾家酒店。客人說,他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早上7點就起來喫早飯,如果是8點再去,天天有人堵在旁邊,陪着喫早飯。”義烏銘富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敏說道,“還有更厲害的,甚至打出了‘0傭金’的策略,先把客人拉過來,前期免費做,後期再加3%到4%。”這相當於把國內“互聯網9.9元包郵”的拉新玩法運用到了外貿當中。

歐美的大經銷商抗風險能力更強,格局穩定。經銷商數量每年增長,每年消亡,變動的都是中小企業。“我們也在進行多元化的獲客,有线下的展會,线上的獨立站、社交媒體等等。”義烏鴻赫貿易的總經理劉嵩說道。

即便社交媒體上更多是一些當地門店的採購小單,規模也比不上中小型經銷商。劉嵩對此提到“小單也是單”,經銷商的多元化,生意更穩定。

面對非洲市場經銷商層次不齊、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義烏東岸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始人林傳漫選擇優化非洲的客戶結構。“我們會對客戶進行分類,ABCD四個類別。劃分的標准不是資金財力。我們的A類用戶,一要年齡相仿;二要受過一定的教育;三忠誠度要高。”這一類人在當地更容易把生意做起來,成長速度非常快。

此外,林傳漫還會引導這些經銷商承接更具有穩定性的業務,比如當地的市政工程的電纜、水管等。

雖然非洲支付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難以解決,針對經過時間確認、彼此信任的用戶,林傳漫也會提供一些金融幫助,延長账期。最初的可能要先付80%的定金,到最後按照客戶的類別,最少甚至達到20%,聯系更加緊密。

非洲市場不好做,秉承着“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原則,林傳漫同時也在开拓東南亞市場,增速明顯。

面對新挑战,在後端的供應鏈,產業帶工廠也开始大顯身法。

比如,從事戶外用品近20年的公司夏諾多吉,其出口產品一直走中高端價格路线,但看到海外購买力下降,外商來進貨時壓價力度加大。夏諾多吉老板盧紀敏給出的解決方式是:

在符合採購商低價要求基礎上,在原材料上做文章,拿一款戶外座椅來說,產品原來用的是鋁合金,現在用更便宜的鐵來代替。雖然產品變重了,但質量還能保障、單子也能保住,留住了客戶同時,保住市場佔有率。

義烏銘富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敏也表示,拉美在消費降級,對節日用品這種可選消費的採購價下滑,最後只能把節日、party上用的眼鏡的鏡片做薄來控制成本。

新接入的電商件對商品質量提出了要求,“電商是直接接觸C端的,他要保證每個品都是好的,要求對我們的次品率要更低。”義烏銘富爲適應客戶需求,也加快了產品的創新和供應鏈的小單快返。

除了原材料,很多外貿公司已經开始了產業遷移的大動作。

義烏的用工成本已經很誇張了,時薪能達到16元,西北、安徽、山東地區可能才8元。義烏正處在前店後廠時代的末期,‘後廠’已經不多了。”義烏鴻赫貿易總經理劉嵩說道,面對用工成本的提升,企業整體轉型換策略的代價太大了,只能從供應鏈破局。

產業正在從沿海地區向內陸遷移。工廠在找更優質的供應鏈,把產業轉移到用工成本更低的地方。用人工成本來補償其他支出,塑造產品價格優勢。

談及內陸是否會具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來承接沿海的工廠,義烏鴻赫貿易的總經理劉嵩對此持積極態度,“村子裏面出了一個養豬場,會把慢慢把飼料、刀、肉制品加工等鏈條全帶起來。因爲你去了,產業缺什么,就會帶動周圍做什么。

然而產業帶的轉移,也是“緩兵之計”,只能起到維持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往回撤,內陸的工價遲早會上來的。就像曾經沿海的工價從便宜到貴一樣,供應鏈端的卷王战爭從未停止。

降本增效成爲必經之路,外貿公司在努力控制節省人力成本。出海的信息也愈發透明、渠道扁平化發展。外貿發展要提高效率,避不开數字化和大模型。

多語言的溝通能力,可以提供基礎翻譯,減少部分繁瑣的人工客服服務,高效的流程也可以加快往來的單據流通。

破局在品牌

加速內卷的外貿,除了降本增效,還有沒有新的辦法?品牌或許是一條可以長期實行的道路。

拉美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做出中國品牌的機會更大。最簡單的辦法,是合理的復制中國的模式。

“拉美國家還是以中國爲老大來看的,我們進入市場的機會更多一點。強悍的品牌在其他國家是得到消費者引領的。我們有很多客人每次來中國都要买華爲手機。還有像非洲的傳音。”義烏銘富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敏表示。

拉美也會把中國企業當作對標,“在業務方面,我們也有拉美做電子產品的客戶,他們把小米當標杆企業學習,也想在自己的國家打造一個生態鏈。甚至模仿SHEIN的公司在拉美都過得不錯。”汪敏說道。

在拉美和非洲也更適合組團出海。有些品類自帶品牌屬性,例如電子產品。百貨類的品牌需要更久的時間去沉澱強化。

消費者不大可能說爲了买一個掃把,一定要买一個牌子。但也存在機會,比如好太太做出了品牌。百貨需要花更多的運營心思。”義烏銘富進出口有限公司創始人任毅說道。

義烏百貨小商品類目的屬性,在第三世界國家打造品牌時,可能更有效的是要用“线下渠道+產品”方式輸出。因爲海外大部分國家的互聯網、物流等基礎設施,沒有中國這樣完善。所以,這樣的打法更符合現實。這也意味着外貿背後的供應鏈,組貨能力尤爲關鍵。

名創優品海外店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厄瓜多爾的商場裏,名創優品居然是要排隊的,這太讓人喫驚了。”汪敏說道,在風格和設計上學習的無印良品,很多寧波的外貿公司都在給名創優品供貨,也在義烏成立了中心。

順勢出海,逆勢抱團。恰逢7月底Chinagoods成立品牌聯盟,對義烏小商品而言是個發展的好機會。海外分市場、海外倉、海外展廳、Chinagoods國家站、海外展五大模式全面發力,打造百億俱樂部,從產品出海逐步轉向爲品牌出海。

在空白市場去佔一席之地是簡單的,在成熟市場搶其他人的蛋糕難度很大。非洲和拉美更像二十年前的中國,容易樹立形象和品牌。歐洲可能更像二十年之後的中國。歐洲和拉美做品牌的邏輯相反。

歐洲一定要做品牌的話,未來要走細分賽道。歐洲早先發展的梅西百貨、沃爾瑪已經把生態做得相當成熟。

“在百貨(這個大的)品類中已經做不出品牌了,細分再細分,比如說刀具,刷子的攀巖刷等等。這兩年在歐洲發現的一個現象,是做的越雜越亂,越不容易被人記住。”義烏鴻赫總經理劉嵩說道。

目前很多都是賣貨思維,只是貨上加了一個Logo。甚至加入Logo 還是好事,大部分是看價格,你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品牌是企業的必需品,要有品牌有專利,品牌也需要故事和價值傳遞。

產品模式下,外貿公司對生產規模沒有太多的自主權,利潤低。義烏外貿迫切希望出海找到新的增長點。在鯨商調查問卷中,關於公司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提升,52%公司希望義烏品牌出海聯盟幫助公司品牌傳播與整合營銷,28%選擇對接資源拓展客戶渠道。

今年上半年義烏市進出口總值達268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在市場大盤優勢和數字貿易的新動能加持下,義烏企業逐步升級爲“品牌出海”模式。爲摸索符合產業帶出海的正確姿勢,義烏出海聯盟先聚集一群“前店後廠”的頭部商家,抱團出海形成先鋒示範效應,在出海航道上探索“先富帶動後富”。

無論結果如何,借助互聯網探索貿易(海外經銷商B2B)品牌出海之路,相比純電商品牌出海(B2C)之路,毋庸置疑更符合產業帶的實際情況。且在外貿新形勢下,穩固“基本盤”,尋找“增量盤”時,更有韌勁。當然,這也並非唯一“標准答案”。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外貿品牌出海,如何逆勢突圍?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