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詠春》從嶺南走向世界,“深圳出品”有何出圈密碼?
1年前


作者:陳思琦,李金萍

編輯:孫超逸

圖源:視覺中國

“勤練習技不離身,養正氣戒濫紛爭,當處世態度溫文,扶弱小以武輔仁。”

大幕緩緩落下,詠春祖訓氣勢如虹,與如潮的掌聲和喝彩聲交織在一起,久久在劇場內回蕩。8月20日晚,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結束了在廣州大劇院3天5場的巡演。

自2022年底深圳首演以來,《詠春》已於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長沙等20城上演近80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獲票務平台9.4高分。下個月,《詠春》將前往新加坡,意味着全球巡演正式开始。

“葉問”作爲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化IP,相關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創新尤具挑战性,深圳如何再造一部現象級精品?

雙非遺、雙場景、雙线索是深圳給出的答案。

詠春拳、香雲紗的活化運用,將大灣區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的歷史人文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香港著名戲劇導演毛俊輝觀後盛贊:“從小就知道香雲紗,自己小時候也穿過,所以看得很有感覺,很‘道地’。”

雙場景、雙线索的大膽嘗試,讓觀衆既能感受精彩卓絕的武學招式、熱血燃情的快意江湖,也可體味平凡電影人追夢的艱辛與執着。

年輕的深圳從不吝嗇給年輕人機會。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3歲的舞蹈演員,在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國內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等資深前輩的帶領下,讓溫和謙讓、“扶弱小以武輔仁”的中國哲學再度“出圈”“破圈”,借由舞蹈被世界看到,被世界認可。

1

 年輕城市造就“出圈”表達

作爲一門中國傳統武術,詠春拳2021年正式入選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一代宗師”葉問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化IP,以葉問爲主角的影視作品不勝枚舉。

“如今的文藝作品找到破圈點不容易,而舞劇這種藝術形式向來善於抒情、拙於敘事。《詠春》以戲中劇、劇中戲,‘以武展舞’的創新形式,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合點。” 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史前進告訴記者。

舞劇《詠春》的一大亮點,就是採用了雙线索敘事,一條主线展現葉問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另一面則展現電影《詠春》拍攝片場中發生的故事。

在雙线敘事裏,觀衆看到了遠赴他鄉的“葉師父”,從懷抱“詠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再到親手摘牌、打破門戶之見,將畢生武學毫無保留地傳揚四海。而當鏡頭拉遠、全景放大,跨越近半個世紀的電影片場中,燈光師大春將畢生期待賦予推拉搖移的運鏡,以一幀一格守護夢想中的武林。

葉問扮演者常宏基表示,深圳年輕、开放的城市氛圍,造就了傳統IP的“出圈”演繹:“雙线敘事的嘗試非常大膽,需要做很多前期功課。好在深圳對新事物、新理念的接納非常快,包容性也很強。”

舞劇《詠春》的另一大亮點,在於活化運用了詠春拳、香雲紗兩項十分具有嶺南特色的非遺項目。

詠春拳自不必多言,將香雲紗制成舞劇服裝,還是《詠春》的首創。當詠春、螳螂、八卦、八極、太極五派掌門聚首,一拳一式,舞者身上的香雲紗帶出陣陣清風,硬朗中透出一絲柔韌,給人以獨特的視覺感受。

記者了解到,舞劇《詠春》自創作之初,主創團隊就扎根嶺南大地,實地採風、研討座談20余次,逐步形成雙非遺、雙場景、雙线索的創作方向。

爲做到“舞武結合”,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特別邀請詠春、螳螂等拳法非遺傳承人對演員开展系統指導。經過持續一年多的武術訓練,舞者的表演既體現了武術寸勁,又不失舞蹈的韻律。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傳統認知裏的文化“後發城市”,高校數量本就不多的深圳,藝術類院校及人才更是稀缺。

爲補齊人才短板,深圳早在2020年《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就明確,完善吸引高層次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柔性人才引進使用機制,以設立工作室、項目聘任、客座邀請、定期服務、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和使用文化人才及其團隊。

舞劇《詠春》的編導陣容,一經公布就收獲廣大網友“王炸”的評價: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國內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共同執導。要知道,韓真、周莉亞也是“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締造者。

《詠春》女主角、“八卦掌掌門”張婭姝則是深圳於2019年引進的演出人才。此前,張婭姝已探索水下舞蹈《紅》、人魚共舞《鯤》,冰雪運動與水下舞創意結合的《青女司霜》等諸多創新作品。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今年24歲的“葉問”常宏基已是深圳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在《詠春》後半場,常宏基的打鬥節奏相當於專業武術競技選手連續上台表演20多次。而在過去的近80場高強度演繹中,常宏基均交出完美答卷,成爲劇組人員口中的“首席卷王”。

“深圳給了我追夢的機會,讓我人生中第一次站上C位。就像深圳很多年輕人都在想如何創業、‘搞錢’,我在深圳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推着我不斷拼搏、不斷進步。”常宏基說。

2

  “深圳出品”破圈出海

“舞劇以無言的魅力走向世界。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句,《詠春》‘無言勝有言’。”

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詹雙暉認爲,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詠春》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即用舞蹈語言呈現嶺南文化,讓語言不通的外國友人也能體會到中國傳統武術的浩然正氣。

記者了解到,在創作謀劃階段,深圳市就將舞劇《詠春》定義爲一部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开展國際文化交流的作品,旨在用一種跨越語言的故事載體和藝術表達,引起更廣泛、普遍的情感共鳴,打造現象級的國際傳播精品。

6月,在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深圳故事”主題推介活動現場,來自盧森堡、安哥拉、以色列、葡萄牙、泰國、荷蘭、瑞士、巴西等29國的駐華使節和多位國際組織代表觀看《詠春》,反響熱烈。多國駐華使節拋出“橄欖枝”,期待《詠春》早日到自己的國家交流巡演。

9月,《詠春》將正式走向海外,首站爲新加坡,年底將赴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巡演也提升日程。

揚帆出海,舞劇《詠春》並非“深圳出品”的孤例。

2021年,由深圳企業三人行影業制作的河南衛視端午晚會开場節目《洛神水賦》全網流量超60億,獲三位外交部發言人發Twitter點贊;將舞蹈、武術、視效元素融合的藝術節目《舞今中外》從巴黎街頭火到世界,4集正片全網流量破3.5億。

這些搭載着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舞蹈作品之所以“破圈”海外,與“深圳特色”年輕化的傳播路徑亦有很大關系。

《洛神水賦》《詠春》風格高雅,宣發方面卻沒有滯留於“廟堂之上”,而是選取了B站、小紅書等時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傳播渠道。

在“2022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會上,一段長達13分鐘的《詠春》舞段“五大門派掌門人現場決鬥”成爲當晚最“出圈”作品,獲得291萬的點擊量和近500萬的點贊。

而在Youtube,該選段的播放量也超過了41萬,評論區集結了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多國語言,“Where can I watch this performance live?  This is absolutely amazing!”(哪裏可以看現場?這太令人驚喜了!)等贊譽不絕於耳。

詠春拳(葉問宗支)非遺傳承人董崇華向記者表示,從李小龍开始,再到成龍、李連傑、甄子丹等武打明星,中國武術在國外的知名度與認可度不斷提高。如今舞劇《詠春》开展全球巡演,將在海外掀起新一輪中華文化熱潮。

“這番中華文化輸出在驚豔外國友人之余,還可能吸引他們來中國‘尋根問源’,學習地道武術,進一步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董崇華說。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舞劇《詠春》從嶺南走向世界,“深圳出品”有何出圈密碼?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9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