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莫斯科9月14日電 題:一把奏響和美之聲的中國吉他
板材挑選、切割成型、拉裝弦线、調音檢測……經過200多道工序,一把把做工精美的吉他在中國貴州省的正安縣誕生,隨後通過中歐班列、水運等方式銷往全球各地。
轉軸、撥弦、輕攏、慢捻……在莫斯科郊外的一間音樂工作室裏,俄羅斯吉他演奏家格裏戈裏·諾維科夫懷抱一把產自正安縣的古典吉他,動情地奏起俄羅斯名曲。
今年44歲的諾維科夫少年時开始學習古典吉他。在近30年的演奏生涯裏,他彈過的吉他數不勝數。如今,他更偏愛懷裏這把產自中國的吉他。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過中國經銷商得到了一把產自正安縣的吉他,這讓我對中國吉他的制造工藝、中國音樂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諾維科夫說。
不僅自己彈,諾維科夫還把中國產的吉他推薦給身邊的人。他認爲,盡管吉他是西方傳統樂器,但中國生產的吉他在面板選材、制作工藝、音質音色等各方面,都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准。
隨着諾維科夫翻飛跳躍的指尖,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從吉他中流淌出來。一曲終了,余音繞梁,令聽者久久沉醉。
2021年4月2日,俄羅斯吉他演奏家格裏戈裏·諾維科夫在俄羅斯彼爾姆市一場音樂會上彈奏吉他。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與莫斯科直线距離6000多公裏外,位於正安縣的吉他文化產業園裏,120余家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正源源不斷接收着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
據了解,正安縣年產銷吉他超過600萬把,產銷額約佔中國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
“不敢想象,10年前這裏還什么都沒有。”正安瑞新工業(產業)園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朱梅方說。長期以來,受地形、交通等條件制約,位於黔北山區的正安縣曾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
2020年3月25日,在貴州省正安縣的吉他文化產業園,工人在生產車間制作吉他。(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爲改變貧困面貌,乘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2013年以來,正安縣大力招攬在外從事吉他制造的正安人返鄉創業,撥出了當地吉他產業發展的第一個音符。
“我們給全球100多個品牌做代工生產,年產吉他40余萬把,95%都用於出口。”遵義神曲樂器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鄭傳玖告訴記者。
作爲第一家落戶正安縣的吉他廠,十年間,神曲公司已成爲當地龍頭企業,其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遠銷土耳其、俄羅斯、羅馬尼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年產值最高達4億元人民幣。
2020年3月25日,在貴州省正安縣的吉他文化產業園,工人在生產車間制作吉他。(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今年4月13日,2023美國樂器展在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會展中心舉辦,吸引了12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有來自正安縣的38家吉他企業。
一家從事吉他銷售的土耳其公司總經理哈坎·庫特盧告訴記者,他們每年從遵義神曲公司訂購1萬多把吉他,“質量好、性價比高、受到顧客歡迎,這就是我訂購中國產樂器的理由”。
展會現場,另一家來自正安縣的吉他企業娜塔莎樂器制造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設計的全竹智能吉他,同樣吸引了各國吉他愛好者的目光。
2022年5月13日,在貴州省正安縣娜塔莎公司吉他文化展廳,當地機關女職工在學習彈奏吉他。(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娜塔莎公司創始人趙建峰告訴記者,傳統吉他制造嚴重依賴雪松、紅木、桃花心木等進口木材,而他們推出以竹子爲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僅改變了當前中國吉他制造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還通過內嵌聲卡和芯片等創新技術,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演奏體驗。
“吉他起源於西方,有着上百年的工藝積累和品牌沉澱。中國的自主品牌要想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在提升品質、凸顯特色上下功夫。”趙建峰說,堅持做自主品牌,是一件“困難而正確的事情”。
近年來,正安縣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不斷提升吉他產業核心競爭力,獲得吉他相關專利288項、商標77項,推動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020年3月25日,在貴州省正安縣的吉他文化產業園,工人在生產車間給吉他噴漆。(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在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的大師工作樓內,張維義正帶領團隊爲全球买家打造高端定制吉他。
“從原材料選購,到琴頭、音梁等各個部件制作,再到上漆、裝配等,做一把手工吉他平均要用100多天,最長甚至要半年。”張維義說,僅面板上漆這一個環節,就需要手工塗抹30多萬次,才能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
除了工藝上精益求精,張維義還將中國文化融入吉他制作中。他曾將苗族銀飾等元素融入吉他設計中,受到世界各地买家青睞。
去年,他的工作室共制作吉他172把,產值近1000萬元人民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張維義認爲,吉他不僅是樂器,更是文化載體,只有打上濃濃的中國烙印,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奏響屬於自己的聲音。
“‘一帶一路’爲正安縣提供了廣闊的對外交往天地。”朱梅方告訴記者。近年來,除了將吉他銷往全球,正安縣還邀請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國知名吉他演奏家來交流考察,大力推動當地吉他文化發展。
2020年3月25日,在貴州省正安縣的吉他文化產業園,工人把吉他半成品放到架子上。(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2018年,瑞典著名吉他演奏家約翰內斯·莫勒受邀成爲“正安吉他國際形象大使”。他將《我和我的祖國》《在那遙遠的地方》《送別》等一批膾炙人口的中國音樂改編成吉他獨奏曲,收入專輯《吉他上的中國記憶》。
“正安縣正成爲世界吉他制造和吉他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能夠見證並追隨這一進程,我由衷感到高興。”莫勒說。
隨着吉他產業蓬勃發展,“音樂生產力”正不斷惠及正安縣百姓。據統計,吉他產業帶動當地1.5萬余人就業,保障近7000人穩定脫貧。2020年3月,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實現了當年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採訪結束,夕陽西下。返程途中記者看到,正安縣高速公路旁“音樂讓生活更美好”這幾個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开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來,無數人的生活與命運,因“一帶一路”而改變。
關注大時代,也關注普通人。7月24日起,新華社推出“一帶一路·零距離”內外聯動系列報道,聚焦發生在“一帶一路”沿线的人和事,通過國內與駐外分社記者聯動報道,生動講述“一帶一路”十年書寫的那些命運與共故事。
記者:吳簫劍 駱飛 李驚亞 解文韜 陳嬙 楊文斌 趙冰 孟菁 德米特裏·科茲洛夫(報道員) 奧斯特羅維多夫(報道員) 奧西波娃(報道員) 斯維特蘭娜·卡爾梅科娃(報道員)
編輯:丁瑩 湯潔峰 王昭 楊海雲 張濤 王雅楠 謝秀棟 龔兵 李任滋 榮浩 王洪流 洪雁 刁澤 沈浩洋 淡然
海報:秦迎 曲振東 胥曉璇
統籌:齊紫劍 閆珺巖 武巍 曾繁娟 湯瑋 胡雋欣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一帶一路·零距離 | 一把奏響和美之聲的中國吉他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9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