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 陳力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不斷下降的服務、沒有持續出圈的菜品、持續關店,在消費降級的當下,海底撈還有多少吸引力?
“海底撈的服務真的變差好多,付款後和服務員要了兩遍小零食,等了十幾分鐘之後才拿到。”一位消費者稱。
“現在只有一個美甲師,以前四個。”消費者悄悄發現海底撈的變化。
8月14日晚,海底撈發布公告稱,預計2022年上半年收入不低於167億元,同比減少不超17%;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25億元至2.97億元。
去年年底關300多家門店的之後,海底撈的虧損還在持續。
漲價、菜品創新不足、服務變差
對於上半年的虧損,海底撈給出兩個原因,一是在“啄木鳥計劃”下,受部分門店關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二是國內2022年3月至5月疫情反復,若幹餐廳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鰲頭財經發現,除了疫情影響,海底撈無論是服務還是內部管理也都存在問題。
在小紅書、微博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反饋海底撈服務下降。比如不再主動給小零食、手機封口袋和皮筋都不主動給、圍裙得顧客自己要……等等細節,讓海底撈最硬核的競爭力——“服務”不斷打折。
“海底撈服務最近差了很多,之前進門都熱情給小零食,現在基本上不要就沒有。以前的海底撈不見了。”這是一位海底撈老顧客的感受,但並不是孤例。“原來一個人服務一桌,現在一個人服務十桌,人都找不到。”常去喫海底撈的陳先生表示。
而海底撈內部人士也透露,因爲海底撈裁員,所以很多服務員都是身兼多職,服務自然比不上之前。今年上半年,就陸續有海底撈員工稱公司用降低基本工資、讓員工待崗等方式變相裁員,很多老員工也被迫離職。
在服務被質疑下降的同時,海底撈也多次被指變相“漲價”。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一片毛肚近10元”的事件登上熱搜,牛肉丸30元只有4個也被消費者“吐槽”。但是這個趨勢依然還在。一位消費者告訴鰲頭財經,現在去海底撈點的半份酥肉,幾乎比之前少了3分之一到一半,因爲他之前點的半份酥肉都會喫不完,但是現在喫不夠。
在巴奴以毛肚出圈,主打“豬肚雞”的撈王試圖上市的行業競爭下,海底撈自從番茄鍋之後,在菜品和味道上並沒有大的創新突破。而其早前以“服務”出圈的方式,也逐漸失去新意。
“抄底”失敗後遺症
海底撈的預虧除了疫情原因,也和老板的策略有誤有關。
海底撈在公告中稱,目前虧損的一個原因是部分門店關停,海底撈上半年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約2.55億-3.27億元。
疫情發生之後,張勇預估疫情會在2021年下半年結束。所以在大部分餐飲業做緊縮策略時,海底撈在2020年逆勢擴張抄底,收下很多在疫情中倒閉的門店。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分別新开了308家、544家、299家門店,頂峰時期海底撈全球門店總數高達1597家。
結果到2021年底,疫情的反復依然存在,海底撈迎來大面積關店,不得不啓動“啄木鳥計劃”,一次性關店300家左右。
張勇曾在2021年6月一次業務交流會上反思:“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2020年)6我進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2021年)1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2021年)3份了。”
而其曾經激進的擴店速度,也導致新人培訓不夠、原有團隊疲憊而失去人心。海底撈宣布“啄木鳥計劃”時,曾稱其關店原因之一是“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於奔命的組織結構變革。”
張勇也在關店消息公布、股價大跌前,套現15.6億港元。“啄木鳥計劃”給海底撈帶來超過36.5億元的減值損失,直接導致2021年巨虧41.6億元,幾乎虧掉了上市三年以來的全部利潤。然而張勇擴張的決策對公司的影響卻是長久的,一直到今年,海底撈還在持續處理門店。
海底撈2020年新开的門店很多都集中在三线城市。而海底撈價格定位較高,三四线城市對服務不敏感,但是對價格敏感。
2021年,海底撈的翻台率已經從高峰時5.2次/天變爲3次/天。而國信證券曾測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撈單店的盈虧平衡线。
近期話題“人們爲啥不愛喫海底撈了”登上熱搜,這份熱搜回復中透露了海底撈“翻台率”下滑的原因:“海底撈的味道和同價位的川渝火鍋相比沒有任何競爭力”“菜量太少太少了”“以前人均一百出頭能喫飽,現在人均兩百”。
消費者的心聲才是永遠的答案,在翻台率重歸之前,海底撈可能要認真挽回一下口碑。
- 海底撈(06862)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曾經的口碑載道的海底撈去哪兒了?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