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0月1日訊(記者 張洋洋)萬衆期待下,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終於揭开神祕面紗。北京時間10月1日早間,2022特斯拉AI日召开,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出席,並介紹了“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特斯拉FSD以及Dojo超級計算機的相關進展。
本次AI日最大亮點來自於特斯拉首款人形機器原型機——擎天柱Optimus,或是爲了凸顯權重程度,特斯拉將其展示放在了第一個環節。
“擎天柱”亮相
特斯拉首先是通過一段視頻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車工廠搬運箱、澆水植物、移動金屬棒等操作作。
接着,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展示了“擎天柱”機器人准備投產的版本,他說,“目標是盡快制造出對人類有用的人形機器人。”
馬斯克透露,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未來的產量可以達到數百萬台,預計價格不到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23萬元),比汽車便宜。會上,特斯拉展示了“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研發過程的不同版本。特斯拉工程師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機器人的功耗和零件數量。
Optimus頭部配備與特斯拉汽車相同的攝像頭等傳感器陣列,算力支持由FSD(Full Self-driving,自動駕駛)芯片提供,同時與汽車共用AI系統,利用Dojo超級計算機的訓練機制去提升機器人的功能。
馬斯克透露稱,此後,隨着生產規模擴大和成本下降,人形機器人的實用性將逐年提升。在未來,一台家用機器人可能比一輛汽車更便宜,“也許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人們就可以給父母买一個機器人作爲生日禮物了”。
千億市場仍需跨越四座“大山”
在“機器換人”的趨勢下,機器人產業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民生證券預計,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30億元,到2030年達到3720億元。
但是在人形機器人這個千億市場,國內的玩家卻是屈指可數,目前僅有一家公司優必選科技,國際上,則以軟銀开發的Nao和Pepper、波士頓動力和本田ASIMO爲代表。
而作爲一款服務產品,人形機器人最終需要結合場景做落地應用,但可以看到,與家庭清潔、送餐、物流等機器人相比,目前的人形機器人還很難見到比較成熟的落地應用。
民生證券機械行業首席研究員李哲此前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說運動平衡性、智能水平等,牽一發而動全身,綜合難度是最高的,所以進入的公司也不多。從產業進程來看,總體來看,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仍然都還處在相對較低、實用性不強階段。
優必選科技CTO熊友軍也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達了同樣觀點,“人形機器人產業還處在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他認爲,橫亙在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業化之路上的,有成本、技術、資金和人才着四座“大山”。
“從成本端,過去人形機器人動輒就要百萬美元的售價,因爲要在人類生活的非結構性環境中實現自如運動並完成復雜任務,對人形機器人的靈活性要求更高,這需要更復雜的結構等來實現,”熊友軍告訴記者,例如伺服驅動器就會佔據一半以上的整機成本,盡管在相關機器人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成本一直在穩步下降,但要讓“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仍然任重道遠。
小米CEO雷軍在8月份的秋季新品發布會上也坦言,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形仿生機器人的技術集成度最高、難度也最大。
從技術角度而言,“人形機器人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復雜技術,在早期商業化程度不高的階段,想要打造一台人形機器人,就意味着企業要具備一系列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熊友軍告訴記者,如伺服驅動器、機械傳動、運動規劃與控制、計算機視覺與感知、智能語音交互、SLAM與導航、人機交互和手眼協調等核心技術。技術研發也是優必選科技一直在大力投入的方面。
此外,熊友軍還提到,在資金端,人形機器人早期研發的投入是巨大的。而在人才端,兩年前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人才缺口就已經達到500萬,預計未來幾年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增加,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整體受制於人才短缺。
行業拐點臨近 軟件生態成關鍵
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搶先發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市場當時一度爲之振奮,在A股,人形機器人也成爲熱門概念,相關概念股已經先“燥熱”了一番。
產業鏈上的公司,如減速器龍頭中大力德半個月內錄得8個漲停板並創下歷史新高,近兩個月股價最大漲幅超260%。6連板的鳴志電器兩個月內股價最大漲幅超200%,綠地諧波6月以來最大漲幅超過170%,埃斯頓、禾川科技、漢宇集團、巨輪智能等相關概念股均有不錯表現。
李哲此前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相比工業機器人,首先是應用場景更加通用,因其人形造型更易於接受,有可能打破工廠、商用和家用壁壘,成爲一個真正通用的產品;其次,可作爲天然的商業入口,之後很多商業價值,會從人形機器人身上得到反應。
從產業鏈視角來看,熊友軍認爲,特斯拉效應會爲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帶來新的活力,這不僅僅意味着增量的零部件訂單,也意味着更多人才和資金的進入,更意味着行業拐點的臨近。“從過去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個智能終端產業成熟的標志是形成硬件、軟件、內容和服務的完善生態。”
熊友軍分析稱,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硬件生態已經形成,中國企業在傳感器、芯片、伺服驅動器、減速器乃至控制器環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斯拉等更多企業投身人形機器人產業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將有可能極大促進上下遊產業鏈的發展,中國企業也將受益於本就佔據了核心技術優勢的環節。
但相較於相對成熟的硬件,“人形機器人的軟件生態還在形成過程中”,熊友軍表示,只有產品保有量、用戶數量達到一定基數時,才具備了軟件生態繁榮發展的土壤。倘若新產品能夠切實滿足更多需求,可以預見,也將爲軟件生態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馬斯克的“擎天柱”來了!人形機器人行業進入拐點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