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英國債市場掀起狂歡,美債止跌回升,結束了連續十二周的跌勢,英債連續兩周高漲。
市場預計,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將在下周的議息會議上決定分別加息75基點。
同樣的加息幅度,不同的意義
但同樣的加息幅度對於美聯儲和英國央行而言意義完全不同:
對於美聯儲而言,連續四次加息75基點將把它帶到一個十字路口面前:疫情後期的經濟復蘇正在被其緊縮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所掩蓋,而此時國內的通脹仍處於40年來的最高水平。
美聯儲將在打擊通脹和避免經濟衰退之間做出選擇,市場預計它更有可能選擇後者。
對於英格蘭銀行而言,75基點的加息意味該行將以1989年以來的最大幅度提高借貸成本。顯然,英國央行在打擊通脹和經濟衰退之間該行顯然更加傾向於前者。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辭職令國債市場暫時恢復平靜,英國央行將集中火力打擊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
美聯儲11月加息75基點,然後放緩加息步伐?
本周美債的漲勢使基准10年期美債收益率落回4%附近,一些投資者認爲,美聯儲此前的緊縮政策可能會使經濟步入衰退,出於這一擔憂,美聯儲未來可能會放慢加息步伐,債市的跌勢即將結束。
這一觀點在得到了美聯儲部分官員的支持。美聯儲鴿派官員、2024年擁有FOMC會議投票權的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表示,美聯儲應該避免因爲加息太激進而讓美國經濟陷入“主動低迷”,現在是時候开始談論放慢加息的速度了。
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上周公开表示,如果明年聯邦基金利率的峰值大幅高於官員們9月預測的4.6%的水平,經濟將面臨巨大的“非线性”風險。
在衰退恐懼蔓延之際,美國通脹依舊火爆,美聯儲在抗擊通脹方面任重道遠。
雖然9月整體PCE物價指數出現了連續第三個月放緩,但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核心PCE物價指數卻連續兩月加速上行。此外,密歇根大學調查的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半年來高位,消費者長短期通脹預期均較9月升高。
投資者目前基本已經消化11月加息75基點的預期,但對於12月的加息幅度仍存在分歧,期貨交易員認爲美聯儲將在12月再次加息75基點。投資管理機構Federated Hermes高級投資組合經理Donald Ellenberger表示:
美聯儲11月肯定加息75基點,我認爲他們對12月的利率保持謹慎,因在該會議之前還有兩份CPI報告要公布。他們希望擺脫75個基點的單調工作,但只有在通脹數據开始下降的情況下,美聯儲才會減慢加息速度。與此同時,市場對於美聯儲將暗示放緩加息步伐的預期正在升溫,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本周大幅走低,凸顯了這一預期。
投資者預計經濟增長將大幅放緩,美聯儲將在明年开始降息。因此,投資者开始增持長期國債。SMRA最近的投資組合調查顯示,投資者自2021年以來首次回到淨多頭區間,爲100.1%,而摩根大通公司對美債客戶的調查顯示,淨多頭持有量回升至兩年來的最高點。
全力對抗通脹!英央行或以三十三年來最大幅度加息
原定於10月31日的財政計劃被推遲到兩周後公布,這令英國央行下周的議息會議變得更加復雜,屆時該行要在不了解財政細節的情況下公布利率決議和經濟預測。
目前市場普遍預計,英國央行或在下周宣布加息75基點,以1989年以來的最大幅度提高借貸成本。
相較於美聯儲而言,英格蘭央行的處境更加不妙。
首先是頑固的通脹。英國9月通脹率高達10%,重回40年最高水平。英國央行此前警告稱,爲了緩解生活成本飆升的問題,11月的加息幅度可能需要比此前預期的更高。新任首相蘇納克周三也表示“解決通脹問題將是政策當前的工作重點”。
其次是近在眼前的衰退。英國央行早前發布了悲觀的預期,表示英國經濟將在今年最後3個月陷入衰退,並將持續到2023年底。分析師更加悲觀,預計英國不僅可能已經陷入衰退而且衰退可能會持續至2024年。
在本輪加息浪潮中,英國央行雖然是最早加息的央行之一,但加息幅度卻落後於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美聯儲連續三次加息75個基點,過去一直落後的歐洲央行也於本周一次性加息75基點,這令加息幅度還停留在50基點的英國央行處境更加窘迫。
另外,前首相特拉斯的激進減稅計劃導致英國債市一度陷入危機之後,英國政府還急需重建大大削弱的公信力。
隨着英國首相之位交替,英國債市獲得了短暫的平靜,截至本周,英國債市已經連續兩周大幅上漲。
對此,彭博社經濟學家Dan Hanson評論稱:
隨着混亂的設計者不再掌權,英國資產的風險溢價逐漸消退,英國央行採取積極行動的壓力有所減輕。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下周很關鍵,美英雙雙加息75基點?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