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同城以定制化養老餐配服務,助力蘇州創建全國首個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
1年前

據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經超過2.6億,佔比18.70%,這標志着我國老齡化趨勢逐漸加深,養老壓力越來越大。

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披露的信息顯示,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選擇集中在居家和社區兩項,其中約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如何解決好本地養老保障和服務問題,成爲各地政府落實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焦點。

面對這一現實問題,作爲入選全國首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的城市,江蘇省蘇州市开闢出一條能滿足絕大多數老年人個性多元需求的居家養老新路徑。而專業的第三方即配平台順豐同城則承接起其中關鍵一環,打造“一點送全區+正逆向一站式配送”的養老餐配解決方案,助力蘇州婁葑街道創建全國首個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幫助轄區老人真正實現足不出戶的居家幸福養老生活。

與蘇州婁葑街道達成合作,順豐同城爲社區老人提供居家餐配服務

2020年,蘇州婁葑街道开始着手打造全國首個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1+5”愛心系列公益項目,使轄區高齡、失能、獨居老人實現除大病醫療外足不出戶的居家養老服務。

其中,作爲這一公益項目的开篇之作,“愛心廚房”由街道直接組建廚房團隊,嚴選食材,精配菜單,還有專人負責營養搭配,保溫打包,並由順豐同城挑選出的騎士隊伍承接全區的餐配服務。

據了解,負責配送養老餐的騎士,均由順豐同城進行統一的技能培訓考核,並嚴格落實健康證檢驗和防疫要求,保障上崗的專業性與安全性。此外,順豐同城還爲騎士們配備了專業車輛、定制了專屬路线,使街道內符合條件的老人,不論遠近,均能享受到“愛心廚房”營養科學的助餐。


爲更穩妥、高效、安全地抵達,順豐同城根據全部老人的目的地信息,預先規劃了多條配送路线,做到全區覆蓋,並挑選出固定送餐騎士以及後備騎士,每條路线均由專人負責,以保障穩定的配送質量。

“愛心廚房”每天上午10點統一出餐後,順豐同城的騎士們會准時前來取餐,並多條路线同時出發,依次配送抵達,確保覆蓋的24個社區130多戶老人均能在中午11點半之前收到養老餐食;同時,由於飯菜湯品易發生降溫、外漏、潑灑等問題,順豐同城採用了更平穩的專屬三輪車運輸,並用保溫箱嚴密封裝,進行二次固定。

在疫情期間,順豐同城還爲騎士們提供了口罩、護目鏡等專業防護裝備,要求全體騎士嚴格落實核酸防疫要求,配送必勤洗手,並對配送箱內外多次進行無菌化清潔消毒,配送期間保持有效的安全距離,確保交付安全。

在餐食送達之後,順豐同城騎士會將前日餐具統一回收並逆向送回“愛心廚房”,簡化整體配送流程,實現更爲高效的正逆向一站式配送。此外,順豐同城騎士們還可爲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取、幫买、幫送、陪同出行、定期回訪等暖心幫扶服務,讓老人更好地享受居家養老生活。

順豐同城養老助餐受肯定,將探索更多服務模式助力養老產業發展

憑借專業高效的配送服務、暖心出色的服務意識,順豐同城獲得了當地社區街道和老人們的充分肯定,也與街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CCTV4《遠方的家》欄目報道)

此前,CCTV4《遠方的家》欄目曾報道該愛心廚房,順豐同城騎士作爲代表進行了發言。可以說,順豐同城爲全國首個以社區爲單元的居家養老閉環模式,探索出了更具落地性的定制化解決方案,滿足了老人足不出戶的餐食需求,也爲整體社區養老服務提升了效能。

居家養老工作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多領域多部門多行業的工作,必須依賴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據了解,順豐同城以“第三方即配”的獨特屬性、全場景的品質服務和新消費配送基礎設施的能力,已形成了覆蓋全國超1900個市縣的本地餐飲、同城零售、近場電商和近場服務的同城即時配送生態。由此可見,順豐同城未來可將此解決方案在全國更多區域、城市進行復制和推廣,有效紓解更多地區的居家養老壓力,助力地方邁向共建共治共享居家養老的新格局。

隨着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更多元化,時段趨向全天候,服務內容也將從基礎的助餐、助浴、助行、家庭保潔、代購代繳等生活照料更多向醫養康養、精神文化、適老化改造等方向拓展並完善。持續探索多元化養老服務場景,打造居家養老“30分鐘/1小時生活服務圈”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此背景下,期待順豐同城充分發揮本地生活基礎設施優勢,助力打通並補齊居家養老產業24小時服務鏈條,更好滿足居家養老醫、食、住、行、康、養、護等場景需求,拓展居家養老新模式新產業,讓老年人真正享有“身邊、家邊、周邊”的社區養老服務。

來源:和訊網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順豐同城以定制化養老餐配服務,助力蘇州創建全國首個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8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