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之後,互聯網中概股的市場表現不算太好。
過去兩個交易日,恆生科技指數大約下跌了5%,部分熱門公司跌幅超過10%。阿裏巴巴是理論上最大的受益對象之一,因爲它得到了上級的視察和鼓勵,但它的股價也下跌了。有人曾經暢想,騰訊、美團、滴滴等互聯網平台會不會也得到類似的視察和鼓勵——從實際情況看,就算得到了,也不會改變什么。
爲什么在重大政策利好公布之後,互聯網中概股沒有迎來良好表現?原因很多,不過在我看來,有三個因素是最主要的:
市場早已預判了對“平台經濟”的松綁,並體現在估值當中。
對互聯網行業的“扶持政策”整體上很有限,產生實際效果的時間會很長。
投資者和互聯網公司管理層都意識到,政策並非決定互聯網行業命運的唯一因素。
一
先說第一條。從2022年11月初开始,港股和中概股市場已經經歷了一波“搶跑”,投資者無非是在賭兩件事情:第一是全面放开,第二是對互聯網平台松綁。恆生科技指數從谷底反彈了60%,美團、拼多多甚至上漲了一倍左右。因爲“人心思漲”,所以提前兌現了大量利好,以至於還需要更多、更具實質性的利好去維持上漲。顯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說法尚不足以構成這種利好。
二
再說第二條。本次經濟工作會議沒有再提“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但是對互聯網行業的監管不僅限於“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只要平時閱覽新聞,你就會發現下列細分行業監管措施仍然存在:
遊戲版號的審核趨嚴及總量控制;
對直播活動(包括但不限於帶貨)的監管趨嚴;
動漫番劇、網絡文學等網生內容的審核趨嚴;
新聞評論、視頻彈幕等互動性內容的先審後發;
對Web3.0(包括但不限於NFT)這一敏感賽道維持強監管。
當然,市場上總是存在很多樂觀預期,例如認爲12月以後版號發放將大幅放寬,以及上海自貿區將啓動NFT交易試點等。很可惜,這些樂觀預期也沒有實現;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它們有一天能實現。
必須強調一點:遊戲版號、直播、網生內容、Web3.0等方面的監管,與“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完全不是一回事。認爲後者放寬了,前者就一定會放寬,那是嚴重缺乏常識的體現。
以遊戲版號爲例,目前市場最樂觀的預期,也不過是恢復到每月發放70個、每年發放約850個版號,尚不及2020年度的一半,僅相當於2017年度(版號荒之前的最後一年)的八分之一。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進口遊戲版號停發、遊戲內容審核趨嚴、遊戲出海和國內市場難以兩全的形勢也仍然沒有改變。
在暴跌之後“人心思漲”的環境下,市場當然會忽視上述問題,站在極度樂觀的一邊。但是,當估值有所修復之後,市場就會越來越理智,以越來越挑剔的眼光看待問題。市場在期待關於扶持互聯網行業的更多細節,但是本次經濟工作會議沒有提供這樣的細節。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對於房地產行業,本次會議提出了“支持住房改善”,“扎實做好保交樓”,“防範化解優質房企頭部風險”,“推動房地產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對於新能源行業,本次會議提出了“加快建設規劃新型能源體系”,“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強新能源……等前沿技術研發”。
對於制造業,本次會議提出了“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中概股投資者是多么希望關於互聯網行業也能有如此豐富的細節提法啊!很可惜,這並非現階段的重點。事實上,在整個會議公報中,關於“數字經濟”的全部內容僅有一句話、四十二個字。這一句話的意義固然不容低估,可也不宜過分高估。或許各級主管部門將據此制訂更詳細的方案,但這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很久,實際效力還很難判斷。
三
再說第三條。對於任何國家的任何行業的發展而言,產業政策都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但絕不是唯一決定性因素。有些時候,產業政策能決定一個行業的下限,例如過去一段時間的國內半導體行業;有些時候,產業政策能決定一個行業的上限,例如過去一段時間的互聯網平台。
然而,出於經濟學的基本規律,產業政策不太可能同時決定一個行業的上限和下限。
在2020年第四季度平台經濟反壟斷提出的時候,資本市場最關心的是互聯網行業的上限問題。隨着時間推移,尤其是2022年以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貨幣緊縮和經濟下行,資本市場顯然更關心互聯網行業的下限。
換句話說,即便互聯網平台被全面“松綁”了,投資者也懷疑它們的內生增長能力。畢竟,任何互聯網公司的發展都離不开所處的經濟環境。肯定會有人說,出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是請記住,2022年的互聯網出海難度也已經比2020年大幅提升,競爭更加激烈,終端需求卻大不如前。
上面討論的都是行業基本面。衆所周知,決定上市公司估值的不僅有基本面,還有市場面。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所以它們面對的主要是美元投資者的市場面。
2020-2021年,許多內地投資者曾天真地認爲,隨着港股通範圍的不斷擴大,南下資金已經可以單獨撐起互聯網行業的估值了——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人民幣投資者掌握了互聯網定價權”。然而,2022年前三個季度的市場表現已經證明了上述觀點是何等荒誕不經。
既然互聯網中概股主要面臨的還是美元市場面,那么來自A股市場的噪音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忽略的,因爲它們僅能以星期或月份爲單位影響股價,在季度以上的時間周期幾乎毫無影響。在長期,對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制約最大的還是下面兩個因素:
美元的加息周期可能比想象得長,周期結束時的利率也可能比想象得高。華爾街本來預期2023年下半年將進入新的降息周期,現在的一致預期已經變成了2024年上半年。中國的降息周期雖然遠遠早於美國,但是很遺憾,內資市場面對互聯網行業的影響非常有限。
美國的經濟衰退可能比想象得更劇烈,這可能給價值投資者創造一個極好的長期买入機會——如果他們屆時還沒有破產的話。整個2024年,美國經濟都可能非常疲軟,而我們都知道,當美國經濟疲軟的時候,全世界的經濟都別想好過,包括依賴美元資本的國內互聯網創業圈子也是如此。
過去兩個多月,我與十幾家互聯網公司(分屬不同賽道)的一线從業者進行了熱烈而坦率地討論。從遊戲到電商、從出海到境內消費,從業者都對自己的賽道抱着謹慎的態度。沒有人期待寒冬會很快結束,也沒有公司打算迅速恢復擴張態勢。
你當然可以說,資本市場的短期漲跌可以與基本面自身無關(只與市場預期有關);但是在完全缺乏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我無法想象市場估值修復如何持續。
不要忘記,就在最近兩個星期,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大股東重啓了減持計劃,另一家巨頭的聯合創始人也決定拋售價值2.6億美元的股票。他們的判斷不一定總是正確的,但他們掌握的信息肯定比我們更多。或許他們對2023年抱有的觀點與市場主流意見不一致。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對2023年互聯網中概股的總看法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