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之星】俞敏洪:精神不老,夢想永存
1年前


2022年,俞敏洪老師邁入了60歲的人生新階段。這一年裏,除了工作,他還用心地閱讀、行走、寫作,用48篇飽含生活熱情的隨筆,記錄下日常心路歷程,形成了《我的2022》這本書。
2022年,也塑造了每個人各自獨特的生命記憶,尋常卻珍貴。爲此,小編特別選編了《我的2022》中俞老師關於人生的九段記錄和感悟,愿你能從中感受寵辱不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希望,收獲從容前行的力量。

更加自主地生活

終於進入2022年了,我一直在等待進入新的一年。2021年,太難了。也許新的一年依然會有很多的艱難和意外,但給我一個新的开端,哪怕是形式上的,總會帶來新的希望,內心會湧起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欣喜。
人生裏的悲苦和沉重,是因爲我們瀟灑揮手的機會和勇氣太少,執念和因循太多。我們很多自以爲是的追求,追名逐利,並不一定能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真正的歡愉。也許,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爲什么做。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更加自主地生活。自主,我有三個“不”:不被世俗名利牽着走,不被自己的欲望牽着走,不被別人的意志牽着走。在和他人和諧共處的前提下,過一個更加自主和自在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過充實的生活。
充實,不是外在目標達成,不是公司預算完成或者其他什么,而是更加關注生命本身的目的,追求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滿足。在不傷身的前提下,美食美景美酒也決不拒絕。多讀書、多行走、多思考、多放下,盡量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修煉自己,造福他人,依然是新的一年新東方和我做人做事的底线和標准。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風雨兼程是我們不變的選擇!不管遇到什么變故,只要還有時間和決心,我們就一定會有再出發的機會。

每天改變一點點

過好每一天,就是過好一生!堅持把每天過好,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每天改變一點,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新年晚上,網上流傳一句話:“別把今天晚上整得像分水嶺一樣,你原來是什么老樣子,今天就是什么老樣子,都這么多年過去了,你難道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德行嗎?”
這句話本身聽上去好像挺機智,但是恰恰是因爲我們很多人就是認爲自己改變不了,所以一輩子就沒有什么改變。我們往往接受命運給我們的安排,接受艱難困苦給我們的重負,我們往往覺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好像就是不會有成果出現。但是,恰恰是因爲你這樣想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改變。
其實我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更不要說我們的每一個禮拜、每一個月、每一年。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說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开始。我們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愿意去改變自己,愿意日日新。要爲了新的生命目標去奮鬥,愿意打破自己舊的生活習慣,走向新的生活狀態。
所以在新的一年來到的時候,我真的希望發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每天改變自己一點點,每天向更加光明燦爛的生活走近一點點,每天突破困難的勇氣增加一點點,讓自己的生命隨着自己的努力不斷地改變,把每一天當作新的生命來看待,爲每個禮拜、每個月、每一年制定自己新的生命目標。

人生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行動出來的

春節放假七天,我本來想利用假期完整的時間好好思考一下工作計劃,結果發現脫離了工作環境,工作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人是場景的動物,只有在相應的場景下才會啓動相應的神經。做白日夢的人很少成功,就是因爲他並沒有把自己放入場景中,讓自己不得不做出選擇或者不得不行動。
《荀子·勸學篇》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盡管適當的計劃很重要,但人生並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行動出來的。萬裏長徵只有走了第一步,才會有接下來的一萬裏。
所以我想,與其絞盡腦汁想事情,還不如理清幾條主线,然後就沿着主线幹下去,也許事情反而會變得更加清晰明朗。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閱讀、行走、寫作——已經很簡單明晰,只要去做就行了。如果只是想想美好的事情,而不賦予行動,就等於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然而,一個人要堅守自己對自己的承諾,真的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我對自己的要求除了“三不”,還有一個承諾是每次喝酒不超過三兩。但實際上在春節就破戒了。
有一場聚會,本來不想去,但朋友一堅持,我就去了。這算是被別人的意志牽着走。朋友們喝得很开心,結果我也喝了七八兩,暈暈乎乎地熱鬧,暈暈乎乎地回家。我就爲自己找理由,比如春節一年一次,而且朋友們都很开心,你就不要掃興了,如此等等。但人生最大的麻煩,其實是爲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找理由,在心安理得的虛假安慰中,繼續重復同樣的錯誤。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認知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運的前程,那請在悽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鬥後,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那請去墓地尋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熱愛生命。”
生命太脆弱了,生死也許就在一瞬間。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掌控自己的生命,但平時注意休息,鍛煉身體,飲食健康,生活規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也許能幫助我們和這個世界共處更長的時間,順便也看更多的人間風景,體會更多的悲歡離合。盡管每個人來到世界都是偶然,但既然來了,我們就好好珍惜吧。
一個朋友給我發來了一段話:“人確實沒辦法賺到自己能力和認知以外的錢,就算是偶爾撞大運賺到了,如果你沒有能力,後面也會憑你的實力又虧回去。”我覺得這句話還是挺有道理的。
何止是錢呢,功名利祿,人間繁華都是如此。我們有些人想盡一切辦法,投機取巧、捫隙發罅、蠅營狗苟,希冀得到功名利祿,享盡人世繁華,但最終德不配位,往往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如果真能想清楚,一個人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去積累具體的物質財富和地位,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認知。能力和認知盡管無形,卻能隨身攜帶,隨時可用,這才是真正的財富。就像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才是生命真實的能力一樣。
最近我在學《老子》,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可能我比較愚鈍,很多道理還沒有想清楚。總之,人生不容易,大家好好過!

意義和價值在於自己的認可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苦悶和焦慮,爲個人的事情,也爲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人有雙重的復雜性。面向自己,要處理好內在的心情和外在的健康。而內外的滿足既需要物質的滿足,也需要心靈的充盈。同時,人又是社會性動物,無論如何會和其他人、社會組織打交道,於是構成了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一旦這種關系自己不能把控、不能主導,就必然形成焦慮和痛苦。我和大家一樣,自然也不能免俗。
細細想來,引起我苦悶和焦慮的,無非是如下幾件事情:個人層面,身體健康狀況(腰椎間盤犯病導致起坐困難,還有其他毛病)、歲月流逝的緊迫、沒法主導生命狀態的無助(沒有陶淵明那樣掛冠而去的勇氣);公司層面、未來業務的探索、組織結構的調整、有限資源的利用、人事關系的重構等等;社會層面,俄烏战事的膠着、上海抗疫的進展、國際關系的錯綜等。這些都會激發出內心的某種焦慮。
雖然我沒有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但也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都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時時刻刻念叨着,希望已經發生的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祖國一如既往繁榮昌盛,人民世世代代幸福安寧。
人是不容易滿足的動物,你所希望得到的一切,在得到的同時就失去了意義。爲了實現新的滿足,對生命本質已經不再重要的東西,我們還會一再追求。就像剁手黨,明明不再需要的東西會一买再买;就像饕餮者,明明是多余的食物依然會狼吞虎咽。
所以,我常常問自己,我還真的需要做新東方嗎?它滿足了我哪個層次的需求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現在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是一種積極探索的狀態。馬克斯·韋伯說“人是掛在意義蜘蛛網上的動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不自覺地去探究背後的意義。如果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你是很難不屈不撓做下去的。
當然,如今我依然在說服自己,新東方是有意義的,我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的。其實,所謂的意義和價值,就像你穿的衣服,可能自己覺得高雅名貴,在別人看來也許俗不可耐、一錢不值。意義和價值主要在於自己的認可。認可的最低標准,就是自己覺得愿意做、值得做,並且最好還有益於他人和社會。

過好當下每一天

有朋友問我,當下和未來該怎樣對待?我們到底應該活在當下,還是爲未來而活?剛好我對這個話題,最近也在有意無意地思考。
是更多地活在當下,還是爲未來而活,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系。年輕人也許更加應該爲未來而活,像我這樣六十歲的人,也許更應該活在當下。年輕人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歸根到底是他們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年輕人,誰愿意爲未來付出更多努力,誰就可能佔據更多的先機和資源。但對六十歲的人來說,未來的時間再多也是數得過來的,不太可能再去制定一個二十年之後的人生目標,最重要的還是把當下的每一天過好。
當然,年輕人爲未來努力,並不意味着要犧牲當下。最好的情況,是做的事情確實是走向未來的,比如讀學位、學技能,但同時自己本身就很喜歡所做的這件事情。如果爲了未來咬牙切齒做事,是不可長久的(暫時的咬牙切齒無可厚非——比如爲了期末考試通宵補習——但這只是臨時抱佛腳,不可持續)。老年人則更要關注當下的滿足和快樂,尤其是心靈和精神的滿足和快樂。
如果當下做的事情也能夠帶來更好的未來,自然很好。但即使不考慮未來,只要每天過着無憂無慮、快樂滿足的生活,就是賽過神仙的日子。人總是要離开這個世界的,不能一輩子忙忙碌碌、爲名爲利。灑脫一點的老年生活,不再計較名利得失,去留無意,也許是對自己勞累一生的最好回報。

精神不老,夢想永存

做一件事情成敗其實並不重要,人生最終都會歸於塵土。人生一輩子是悲劇,因爲沒有人能夠永生,死亡就是悲劇,但正因爲人生是悲劇,我們就應該把每一天過成喜劇。在死亡來臨之前,如何過得更加合算、更加有意義、更加开心、內心充實,就很重要。
在死亡來臨之前,我們窮盡一生,到底應該做什么?埃及的方尖碑,豎在神廟中,一塊花崗巖幾百噸重,直衝雲霄,方尖碑上刻着各種各樣的象形文字。鑿出這塊碑要花幾十年的時間,還得把它豎起來,整個過程常常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在埃及去看了山上沒有加工完的方尖碑,覺得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我讀過一篇專門寫方尖碑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結尾說了一句話:What’s the rush if we are building something for eternity。翻譯過來就是:如果我們正在爲永恆建造點什么,那何必如此匆忙?
人的一生盡管很短,但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永恆。你可以窮盡一生寫一本書,像曹雪芹的《紅樓夢》;你可以窮盡一生種一種水果,像褚時健。我們一生就是去尋找一點值得自己做的事情,並且鍥而不舍把它做完。歲月總會流逝,生命注定老去,但是人的精神是可以不老的,人的夢想也是可以永存的。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精神不老,夢想永存。

主導自己的時間就是主導自己的生命

人生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主導自己的時間。在對待人的問題上,我們常常把時間花錯了對象。我們給家人的時間很少,給狐朋狗友的時間很多;用於飯局應酬的時間很多,用於和朋友同事促膝談心的時間很少。年輕的時候,這一切都有理由。到了我這個年齡,就不應該再勉強委屈自己,去爲不該花時間的人花時間了。主導自己的時間,就是主導自己的生命。
這些年,我已經減少和拒絕了很多無關緊要的應酬,也拒絕了絕大部分外部活動的邀請。任何一個飯局,我都會問自己是否必須參加。如果有些場合實在拒絕不了,那就縮短參加活動的時間。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更加喜歡獨處,哪怕是燃一炷香,默默呆坐,也比在熱鬧中一無所獲要強。何況我還是一個不能自持的人,和大家在一起熱鬧,常常會飲酒過度,弄得身體不適。我想,在未來,我會在時間上變成一個特別小氣的人,一寸光陰一寸金,盡量遠離那些虛與委蛇的事情。
直播的時候,有人問我,後面的歲月我想做什么?我打算以十年爲期來安排一下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六十歲到七十歲這個階段。我並不想做什么轟轟烈烈的事情,求得生命的充盈、豐富就好,如果還可以加點佐料,那就增加一些熱烈。

成爲虛心、謙卑的人

很多朋友留言說,我這些絮叨的文字,他們還是很愿意讀。我不刻意去寫什么,記錄下來的,都是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濺起的幾滴水花,如果不記錄下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於無形。生活猶如飛鳥越過天空,你自以爲飛過了,回頭看卻了無蹤跡。
我一直認爲,個人記錄很重要,當然對別人不一定重要,但對自己一定很重要。這是你活過的證明,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把你斷斷續續的生命連在一起,最終成爲你生命的樂章,或平靜,或激越,奏響在你的靈魂深處。
晚上的月亮,又开始變圓了。這一年,我關注最多的就是月亮的陰晴圓缺。每天半夜,我走出戶外,養成了仰望天空的習慣。康德說:“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我沒有康德的深邃,內心的道德沒有那么堅實,仰望星空也不一定充滿敬畏。每個月,我都關注月亮一點點變大,從最初在西天的一彎月亮,幾乎黃昏就墜入地平线,慢慢變得皓月當空,再到半夜月亮才從地平线升起,又變成彎彎的月牙,最後月亮好像不再升起,無月的天空,星星會變得更加明亮閃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宇宙天地,循環往復,一切都是如此大氣。每每看向夜空,我便少了一份暴戾之氣,多了一份淡泊寧靜。人間的一切斤斤計較、爭權奪利、自大驕傲、頑固慳吝,在如此大氣而深邃的星空下,都顯得如此可笑和鄙薄。在月亮和星空下,我們至少應該成爲虛心、謙卑的人。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摩天之星】俞敏洪:精神不老,夢想永存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