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美股血崩,大型科技股暴跌,網紅美國超導跳水-29%,盤後又跌了12%,周三的漲幅已經悉數撤回,納斯達克怒摔2.17%,創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記錄。
主因是國際最頂級的評級機構惠譽,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從AAA下調爲AA+,理由非常直接:美國的財政狀況和國家治理不斷惡化。
惠譽認爲兩黨的黨爭愈演愈烈,美國經濟主要靠舉債來維持,但今年直到最後一刻才達成債務上限協議,今後的妥協更加困難,將嚴重威脅美國的償債能力。
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意味着國家借債的成本大幅上升,而美國正在想方設法發行更多的國債,所以耶倫急眼了,怒噴惠譽的評級“完全沒有根據”,忽視了美國經濟的彈性:不斷走低的通脹,強勁的就業,以及強大的科技創新。
其實人類自古以來,發展經濟就三個辦法:
1. 保持和平,多生孩子,靠堆人口數量來提升經濟總量,雖然人均值可能變化不大。
2. 超發貨幣,老百姓和政府共同舉債,通過堆貨幣數量來提升總量,但購买力變化不大。
3. 科技突破,創造新需求,增加工作崗位,改變應用場景,爲經濟添加新的增量。
科技突破才是真正的發展:人均值、購买力、生產力、生活質量等,都會得到大幅的提升。
但科技突破何其困難!
最近一波以互聯網爲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從90年代开始,紅利一直喫到2018年,今年好不容易看到點AI的希望,但其商用模式依然一片模糊。而更底層的理論知識,差不多快100年沒有重大進展了,比如超導研究,耗時112年、投入不下萬億,可直到今天,還停留在做實驗發論文的階段。
人類科技樹是典型的30年不开張、开張喫30年,所以從911事件後,美國便开啓了舉債發展之路:政府收支從克林頓時期的盈余5500億美元,到小布什卸任時,已經變爲負債超10萬億美元,只用了8年時間哦~
現在美國的國債規模高達33萬億美元,佔GDP比重突破126%,還本金根本不用指望,把整個美國賣了都還不上,能按時還利息就燒高香。而兩個月前,美國剛把債務上限提高至51萬億美元,這次惠譽下調評級,市場對美債違約的擔憂,一下子轉變爲了恐慌情緒,美股遂卒。
昨晚中概股也大跌,金龍指數暴跌4.7%,今天大摩還發了份研報,看空中國資產,建議投資者獲利了結,搞得人心惶惶,擔心A股藥丸。
道理我都懂,可怎么才能“獲利”了結呢?這也太難了吧……在线等,挺急的~
結果今天A股硬得離譜,兩市“僅”2819家下跌,三大指數全紅,狂抽大摩的臉,叫你丫唱空!叫你丫唱空!
但大家心裏也都清楚,個股的表現非常一般,指數完全是靠銀保地券撐起來的,而證券普遍高开低走,已經开始埋人。
當下A股的底層邏輯就一句話:喇叭邊際效應遞減,市場倒逼真金白銀政策的出台。
以後再喊話,再發文件,只會有分時脈衝行情,追一個埋一個,量越縮越小,市場情緒被逐步破壞,體現到宏觀上,就是慢慢尋找市場底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長度,取決於何時拿出真正有效的政策,我估計不會很快,因爲現在有些數據還行、有些已經無解,沒到必須讓利的程度。
如果還不明白,我拿旅遊區來打比方:
某地旅遊資源豐富,人流很多,管理部門和商家採取了應割盡割的策略,到處是消費陷阱,一碗面賣68,一杯飲料賣30,門票只能進門,進去後各小景點還得再花錢,套票288起售,反正玩一趟人均沒500等於白來。
而隨着口碑變差,遊客越來越少,過來玩的也自帶幹糧避免被割,這時景區管理部門有兩個選擇:
1. 大力整治欺詐宰客現象,提升服務品質,升級基礎設施,加強商家監管,恢復遊客信心,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2. 重新包裝,大力宣傳,吸引新的客源,繼續應割盡割,甚至比以前更狠,本着割到哪天算哪天的原則,先把所有錢劃拉幹淨了再說。
第一個選擇投入大、見效慢,成功了也是給後人謀福利;第二個選擇可以很快見到現錢,短期收益大,是管理者通常會採取的方式。
當還能繼續掙錢的時候,既得利益者是沒有動力去改變的,只會增加套路花樣,更不可能讓利,一直到無錢可掙爲止。
而作爲遊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部分人自然不會輕易上當,肯定要看景區到底怎么做,再決定是不是去玩。
去的人越來越少,就是倒逼景區改變、讓利的過程,目前A股,正處於這一階段。
以後誰要再喊大牛市,千萬別上頭,我估計這次券商又得套1000多億的資金,慢慢熬吧。
今天縮量成交8329億,兩市共2008家上漲、2819家下跌,北上資金淨流入5億。
縮量拉權重,下午深v,怎么看怎么不舒服,總感覺是資金帶着任務來護盤,以回應大摩的唱空言論,券商應該快要收網了。
盡管《經濟日報》呼籲:讓居民通過股票基金賺到錢,是擴大消費必要之舉,但縮量拉指數,恐怕絕大部分股民賺的是指數,根本賺不到錢,攤手~
全文完。
拒絕白瞟,請點“贊”和“在看”,求關注!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突發大利空!!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