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調整“本土化”認知
1年前

二线合資品牌的潰敗,其實與合資車企整體轉型較慢有關,只是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它們更先感知到了市場的殘酷。東亞前海證券發布的研報認爲,合資車企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節奏慢,優質車數量偏少,盡管近期的上海車展,合資車企發布了多款新能源汽車產品,但整體看仍處於優質賽道的車型較少、布局節奏偏慢的節奏。

  事實上,合資車企並非沒有准備新能源汽車相關產品,甚至有一些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但有意思的是,它們要么是遲遲未將產品引進中國市場,要么就是還在走“油改電”的道路。例如新能源汽車產品在歐美獲得不錯反響的現代起亞,遲遲未將相關產品引入中國;本田、豐田等合資品牌以及寶馬、奔馳等豪華品牌,仍以大量的“油改電”產品入局,產品競爭力難以和基於純電平台打造的產品競爭;至於已經引進了純電平台產品的大衆、日產、通用等,市場認可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大衆推出的ID.系列產品在歐洲銷量很好,但在國內,相比之下就差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是,ID.系列採用了MEB純電平台,不再是‘油改電’,行駛質感、續駛裏程等也都一流,但由於車機黑屏、無法OTA等問題,也被不少用戶吐槽和抱怨。”有行業人士直言,智能電動車時代,合資車企的產品定義已經無法跟上中國用戶的需求,這導致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產品難以在國內復刻海外的成功。

  該人士指出,燃油車時代的“中國特供產品”絕大部分還是基於海外產品,只是進行了外觀、人機工程學和配置的修改。在同一個技術平台的基礎上,那時候國內和海外產品的核心技術並沒有本質改變,可是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智能和汽車的綁定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用戶對產品和使用體驗的預期,電氣架構、軟件的權重增加,並不再是以前改改外觀、增減一些配置,就能夠實現產品本地化的時代了。“即便認識到了中國用戶的需求,合資品牌在技術上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調整過來的。”該人士如是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近幾年來,中國品牌的快速崛起,對合資品牌形成強烈衝擊。那些未能根據中國市場需求變化做出調整的二线合資品牌,市場份額被搶佔了不少。同時,消費升級變革不斷演進,消費者不僅對智能化、網聯化感興趣,也對品牌、品質提出更高要求。二线合資品牌反應慢半拍,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出的一些高端車型也未能順應中國消費升級的脈搏,導致品牌影響力不斷下滑,生存空間也就被急劇壓縮。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急需調整“本土化”認知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2944.html